English

《唐代美学史》简评

2000-06-02 来源:光明日报 杨恩成 我有话说

继第一部中国小说美学专著《小说美学》和第一部中国断代美学史《六朝美学史》之后,吴功正教授撰写的又一部断代美学专著《唐代美学史》日前已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。这部七十余万字的巨著,新见叠出,是近年来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部力作。

同《六朝美学史》着意在通史中写断代史这一突破相比,《唐代美学史》的创新之处在于:作者在社会的变化与美学变化的联系中,在美学思潮的演化历程中对唐代美学的流变加以描述和展现。作者认为:“社会历史的巨变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命运、生活道路,再也无法按照先前的设计进行下去了。命运改变,道路改变,生活视域改变,进而审美视界改变。杜甫便是显例。”《唐代美学史》专为杜甫设置一编内容,将杜甫视为唐代美学史由盛唐向中唐转变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,从而使杜甫远远超出一般的文学史意义,获得了美学史、思想史的意义与地位。这在杜甫的评价上是一个很大的突破。作者指出:杜甫处于中国文学美学史的转折点上,他实现了对于前代的超越;开拓了中国诗美的新领域,形成了形式美学意义上的诗法,从根本上反映了美学史转入中唐,或者说是转入中国美学史的中间时期的美学要求。这一新的论断是建立在作者对中国诗歌史、中国美学史的深刻理解与洞察的基础上的。如果没有对中国文化演进规律的准确把握,是不可能得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的。

作者认为:从美学思潮出发审视唐代美学,最值得注意的是中唐而不是盛唐。这的确是唐代美学史乃至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大突破。一般认为,盛唐乃是唐代社会以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。盛唐的美学精神无疑是唐代美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与代表。而安史之乱以后,唐代社会虽有中兴之举,但到底失去了盛唐雄浑博大的气韵,审美理想渐渐由劲健高华转入柔弱细靡。但吴功正教授经过对唐代美学史的微观考察和客观扫描之后,认为中唐“风流恣绮靡”的社会风气促进了唐代美学的世俗化和审美面貌俗丽化的进程。它使得审美主体开始走进官能感受的世界,注意情感色彩的捕捉。因此,中唐改变了唐代和整个中国美学史的方向和轨道。它在审美理想方面更显示出艺术转向主体内心的特征,更具有世俗化的内涵。

还应当指出的是,对于《唐代美学史》这样一部研究跨三百年美学思想流变的巨著来说,当然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宏大的理论构架,这从本书共八编四十五章的丰富内容中可以得到明证。然而,严谨而思辨的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排斥感悟与体验的认知方式,描述与评价、史实与史论、判断与感悟、思辨与体验、个案分析与整体把握相结合恰恰是《唐代美学史》最为鲜明的特点。这对于培养研究主体敏锐而细腻的审美感受大有裨益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